【職涯】金融職場的選擇題:工時、薪資、發展性的全方位對比 (上)


每個人所追求的工作及生活型態不同,工作關係到你幾點下班、幾天休假、下班後的體力與精神壓力、及是否隨時待命。所以,工作不僅決定你上班時的辛勞,也決定了你下班後的生活。在選擇金融投資相關工作時的考量因素,我認為工作性質約佔2/3、企業組織佔1/3。除了職缺本身工作性質的差異外,企業組織的影響其實很深,包括業務範疇、組織文化、給薪水準、休假及調薪制度等,都是主要取決於組織制度,而非職缺本身,求職時建議要評估自己適合的組織環境。 

在扁平化的組織中,層層階級較不明顯,通常有較靈活的工作命令模式,大頭可能直接走到旁邊跟你討論事情,而不會透過秘書先預約時間;在氣氛活潑的工作環境,公司常常吃喝玩樂辦趴踢,開會像開同樂會,桌上堆的是零食而不是成疊的卷宗,週五還有牛仔褲日。 

給薪水準彈性顯現在兩個層面:聘書起薪的談判空間和日後工作的調薪機制;發展性則包含了向上升遷、平行申調部門、向外跳槽、甚至轉領域的靈活性,開明的主管會重視下屬的興趣及能力,而不會讓組織限制你的發展。


官股 vs 民營

官股銀行是高普考生們的夢想,保障福利、工作穩定;但其中投資交易的相關職缺,其實不需經過高普考程序,透過一般管道應徵即可。然而官股銀行的環境較類似一般公家機關,缺點是傳統包袱重而缺乏創新,與殺進殺出的交易室氣氛迥異。對外,由於不適應拼死拼活的民營銀行業務型態,跳槽時不盡然吃香;對內,上頭總是一堆抱著鐵飯碗吃到退休的老人們,未來發展較受限,但適合追求相對穩定的求職者。

官股銀行民營銀行
給薪水準高,但缺乏彈性低,但彈性大
給假一般一般
穩定度 
組織文化傳統新潮 
發展性大 
應徵難度易 
工作時數短 


外商 vs 本土

外商銀行的組織較扁平、氣氛較活潑,很容易與高階主管近距離相處。一般而言,同等職位底薪較本土銀行高(Entry Level 差異約5K-20K),談薪及調薪空間也大得多。在發展上,其職缺頭銜很大,不像傳統本土銀行多半耗上十年才升經理,外商三年升經理、十五年內做到副總者都不少見;然而升官不一定跟著發財,有時只是換頭銜而已,管理人數或薪資都不見得隨之增長,且光一間交易室可能就有好幾個副總(VP)。

當然,外商體系也不盡是好處,除了沒有本土銀行的員工存款或貸款優惠利率等福利制度外,業績壓力會很大、且解聘時毫不留情。對於中階以上管理職階而言,台灣分行在策略及區域發展上較受到歐美總公司的限制,許多高階管理人反而選擇在本土銀行的總行舞台一展長才。尤其是對有興趣往海外市場發展的人來說,在本土銀行申調海外分行 vs 在外商的台灣分行申調其他海外分行,前者會容易許多。外商工作資歷在申請國外MBA或跳槽時,也不全然有絕對的優勢,主要還是看你核心業務的經歷,因此不須過度憧憬外商銀行的名氣。

尤其要注意一些披著外商皮的本土企業,看似外商銀行,但內部組織文化及制度卻是大跳土風舞。有的本土銀行交易室卻瀰漫著外商銀行的氣氛與模式:這通常發生在被併購或進行大舉挖角動作後的公司,取決於是空降部隊抑或公司元老在派系爭權奪利中獲勝,建議可查詢目前經營團隊及管理階層的背景來得知。

外商銀行本土銀行
給薪水準高,且彈性大 低,且缺乏彈性
給假 
穩定度高 
組織文化新潮 傳統
發展性低階爬升快,但中階後發展較受限低階爬升慢,但中階後發展較廣
應徵難度易 
工作時數短 


節自:米卡 / 金融人超求職術
#企業徵才情報  #職缺職涯導航  #金融職場選擇題 (下) (連結下篇)



Photo by Igor Son on Unsplash


職涯導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