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投銀】產業研究員的養成之路:薪資發展、甘苦談


工作型態及薪資福利

不同公司的操勞程度差異很大,少數小型Buy-side較為輕鬆,有些甚至可於六點前下班,一般研究員則工時普遍偏長,七點上班,八~十點下班,財報旺季時更忙到半夜,常見六日加班,Sell-side對外報告產出及客戶服務等工作更為繁重,且辛勞程度與薪資皆並無絕對正相關。

研究員薪資視公司、經歷、名氣而定,新鮮人本土公司月薪約50K~70K,CFA、名校碩士會接近上緣,三年以上資歷月薪約 70K~90K,外資Sell-side較高,年薪約6~12萬美元,但競爭激烈、工時極長、重視客戶服務,幾乎都是工作至半夜而且沒時間做自行盤勢研究。

績效獎金因組織差異頗大:投信相對穩定,投資績效為間接相關,以基金規模決定獲利關鍵,約4~10+個月;以大型Buy-side而言,產品組別區分明確,依避險投資需求不同,投資經理各司其職,並不一定有明確的績效分紅制度,依金控體系約4~6個月;自營商獎金連結絕對績效、Sell-side連結經紀業務,波動較大,獎金2~20+個月都可能。


甘苦談

因每個人對於資訊的解讀方式不同、建立模型的概念方法也不同,前輩帶領與教導有限,研究員得具備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;主管想知道甚麼要馬上生給他、生不出來要被罵、生出來了跟他想的不一樣也被罵、生出來了勉強搭上邊但是零零落落的還是一頓罵,壓力很大,你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你做的評估報告:是只會放馬後炮或人云亦云的垃圾,抑或擁有力排眾議的論點及勇氣,做出季報誤差1%內的準確預測,便是工作最大的成就感所在。

研究員的目標報告對象為基金經理人、業務及客戶(不,他們不左右交易員的交易決策,所撰報告僅供交易桌參考),由於未直接涉及投資決策,績效難以評估,獎金遠低於業務或交易員,卻有著極高的工時與吃重的研究報告,是投資單位中較為吃力不討好的工作。

底子不夠的研究員,去拜訪企業時容易被唬得一愣一愣的而失去正確評估;資淺的研究員,會因主管意見相左而被迫修正分析結果;因為比一般人更能接觸到企業內部,所以容易受到自以為有內線的想法所蒙蔽,私人投資賭太大,甚至奔告親友而被套牢後的壓力;出名的研究員或分析師,可能會碰到企業或同業要你幫忙抬轎,有人情世故的壓力。


發展性

研究員職缺本身並非淘汰制、流動率卻極大:工時長、壓力大、平均年齡低而相對穩定性不高,跳槽的過程通常是在尋找理想的研究環境及適合的組織型態、直到能成為具投資實權的基金經理人。基金經理人是普遍研究員的下一步發展,擁有做投資決策的權力,年薪約 150-200+萬之譜,通常需時5~10年以上的研究經歷,尤其是在重點產品組別的磨練:以保險業務為金控主體下的投信為例(如國泰),作為大型Buy-side,國際債券是其主要部位,該組研究員便容易被挖角為固定收益基金經理人。

若好好磨練研究技術而非盡聽小道消息,有助提升個人投資能力而終生受用,還可造福親朋好友(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~);受過完整的研究訓練,往產業各路發展都很有幫助,如企業的投資部、財務部等,不適合做研究的亦常見轉職法人業務或投資人關係。



Photo by M Jahid on Unsplash


職涯導航